1、工藝流程:原料選擇→水洗→破碎→磨碎過濾→起粉→干燥。
2、工藝操作要點:
(1)原料選擇:由于紅薯品種不同,其品質與淀粉含量也不同,即使同一品種,在不同產地,其品質也有很大差異。另外需適時起薯,紅薯起早了成熟不夠,出粉率低;起晚了易受霜凍,也影響出粉率。早熟品種以9月10日~20日、晚熟品種以下霜前3~5天起薯,出粉率最高。因為此時氣溫適宜,紅薯粉碎后粉漿發酵快,出淀粉多。如果起薯時間過晚,氣溫降低,薯塊內淀粉逐漸轉化為糖,出粉率就下降了。應盡量縮短貯期,農村中有先貯藏,后加工的習慣,非常影響紅薯的出粉率。紅薯起出來之后,隨著貯存時間的延長,淀粉逐漸糖化,出粉率就會降低。起收后馬上就粉碎,出粉率可達35%左右;起收后放20天,出粉率就降低20%左右。因此,在起收后20天內把紅薯加工完,可提高出粉率10%~12%。如果紅薯數量多,也可先貯藏后加工,但應盡量縮短貯藏期,并注意掌握好窖內溫濕度,以防紅薯于心。帶病的紅薯不僅不適合做淀粉加工原料,而且在貯藏中還會傳染給別的薯塊,易發生腐爛造成損失,因此要把病薯剔除干凈。
(2)水洗:將鮮薯倒入缸中加入清水,用人工進行翻洗,洗完后取出,瀝去余水。
(3)破碎:瀝水后的鮮薯用破碎機打成碎塊,塊的大小為2厘米以下,以利于磨碎。
(4)磨碎過濾:這是紅薯淀粉生產的主要環節,影響產品質量和淀粉產出率。將鮮薯碎塊送入石磨或金剛砂磨加水磨成薯糊,鮮薯重量與加水量的比例為1∶3~3.5。再將薯糊傾入孔徑為60目的篩子中進行過濾。
(5)起粉:淀粉在小缸中沉淀后,上層液體為小漿,可與酸漿配合使用,或作為磨碎用水。撇去小漿后,在淀粉表面留有一層灰白的油粉,系含有蛋白質的不純淀粉。油粉可用水從淀粉表面洗去,洗出液可作為培養酸漿的營養物料,底層淀粉用鏟子取出,淀粉底部可能有細砂粘附,應將其刷去。
(6)干燥:經過上述流程,獲得濕淀粉。為了便于貯藏和運輸必須進行干燥。一般采用日光曬于或送入烘房烘干。